现在位置:首页- 美文收藏- 妙论高韵-乾隆瓷制粉彩鼻烟壶

KUAISUDAODU快速导读
 
· 彩陶的维护与保养
· 斗彩 富贵斗彩
· 古陶瓷鉴定如何入手
· 唐五代越窑青瓷茶盏
· 元代青花瓷的分期
· 浅议原始彩陶的鉴定
· 桂林梅瓶名华夏
· 再谈古瓷火石红
·
·
·
· 醴陵釉下五彩
· 异曲同工 同工异趣
· 韩国“汝窑” 高丽青瓷
·
 
 
   
   
 

 

 

西安出土龙泉瓷器及龙泉瓷器的鉴定

 

  龙泉窑瓷器属南方青瓷系统,从宋以来迅速发展。虽然其产地远离西安、但是在西安地区发现却极丰富。例如1972年在西安东门外虹光巷发现一窖藏瓷器,其中龙泉窑瓷器多达20余件,占窖藏瓷器30%多。1984年拓宽南大街时发现大量的龙泉窑瓶、碗、盘等残片。另外西安市26中、盐店街、和平路、尚俭路、新城广场、钟楼北地下通道、西一路、南郊曲江池等地基建时均发现大量龙泉窑残瓷器。近期西大街拓宽工程中,在城隍庙西采集宋、元时期的残瓷片70余件,其中就有龙泉窑瓷残片20件。现选西安市收藏的部分龙泉窑瓷器介绍如下:
  (1)青釉刻花碗。口径11.3厘米、高5.8厘米。敞口,口沿外卷,内底微凹,圈足。外腹刻莲瓣纹,瓣内划篦纹,内腹刻花纹。通体施青釉,圈底无釉,露胎,胎色干黄泛红。南宋产品。西安市三爻村出土(图1)。
  (2)青釉胆形瓶。高15.5厘米、口径6厘米。小盘口,长直颈,胆腹圆鼓,圈足。通体施青釉,有冰裂纹,足底无釉,露胎,胎呈干草黄泛红色。从足底可以明显看出在施釉后烧制前经过刀削而露胎,烧制过程中底部采用垫饼,这可防止因釉被粘连。胎体较薄,釉肥润。南宋产品。西安市南郊唐曲江池遗址出土(图2)。
  (3)青釉三足炉。口径12.3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宽板沿,直颈,圆腹3兽蹄足。通体施深青色釉,光润细腻。足底无釉,露胎,呈干草黄泛红色。为南宋末期制品(图3)。
  (4)青釉双龙耳簋式炉。高9.9厘米,口径11厘米。微敞口,弧形腹, 高圈足,外撇。腹部对称装饰龙耳,耳下有珥。腹中部右一道凸弦纹。通体施青釉,足底无釉露胎,胎呈干草黄泛红色。南宋末期产品(上图)。
  (5)青釉执壶。高7.5厘米,口径2.6厘米。小口,丰肩,扁圆形腹, 腹下收。腹中部有一道明显的接痕,肩部有-道细凸弦纹,下部有一周菊瓣纹,近圈足外刻一道弦纹。施青灰色釉,足底露胎,胎灰白色。质地致密。南宋产品(图5)与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山杨村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墓出土执壶的造型、胎、釉及大小相同。
  (6)青釉百褶盖坛。口径25.5厘米、高24.8厘米。大口,矮颈,丰肩,鼓腹,腹壁饰直竖楞纹,似瓦纹,即百褶纹。圈足。荷叶形盖。通体施青釉,釉润而有玻璃光。足底刀削露胎,胎呈干草黄泛红色。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元代(图6)。
  (7)青釉双鱼盘。高5.8厘米、口径28.5厘米。宽平口沿,弧形浅腹,平底,圈足。内腹壁一周刻 画变形串枝叶纹,外腹壁刻凸起仰莲瓣纹,内底凸雕-对鱼。足底留有刀削痕,露胎为干黄色,胎厚体重(图7)。
  (8)青釉器座。口径25.3厘米、高17.6厘米。广口,折唇,花口沿,腹微鼓,圈形底。口沿下颈部有5个等距离的小圆孔,肩有2道弦纹,小圆孔下各施两道竖直纹,分腹为5部分,每一部分有一蝶形穿孔,孔下部与圈底相接。圈底为玉壁形,面有一道凹弦纹,底有大圆孔。通体内外施釉,釉青而厚润,有玻璃光,底有一周露胎,胎呈干黄泛红色。为元末明初器(图8)。
  (9)骰盆。口径12.5厘米、高5.5厘米。敞口,弧形腹,矮圈足, 为二层底。下层圈足内有一圆孔,其底与壁中空。通体施青釉,有冰裂纹,内底无釉露胎。故又称"暖碗"、"诸葛碗"、"孔明碗"等,此类碗始烧于北宋,它的用途还待考证。明代产品(图9)。
  (10)青釉刻花盘。口径19.2厘米、高4.8厘米。花瓣口,平折宽沿,平底。腹壁刻串枝花叶,底部刻荷花,线条流畅。圈足。通体施青釉,有玻璃光,足内底无釉,露胎,胎呈干黄泛红色。明代产品(图10)。
  (11)青釉刻花大口罐。口径24.8厘米、高24厘米。大口矮直颈, 丰肩,鼓腹,下腹弧形内收,近足处外撇。上腹刻画缠枝花卉,花叶自然生动,枝条流畅。下腹刻长仰莲瓣。通体施青釉,足底刀削露胎,胎呈干草黄泛红色。明代产品(图11)。
  (12)青釉筒形三足炉。高4.5厘米、口径7.4厘米。直口,方唇,筒形腹,腹底交接处设三兽形足,底部有圈底。腹上半部有3道凹弦纹。通体施青釉,在凸棱处釉簿而色淡,釉厚色深。底与足圆底无釉,露胎。明代产品(图12)。
  (13)青釉三足炉。口径23.5厘米、高13.2厘米。斜宽板口沿,唇向上卷。板沿上刻锦纹一周,颈部饰曲波纹,肩部饰宽花瓣纹,腹部刻串枝叶纹。通体施青釉,外底无釉,露胎,胎白细腻。明代末期产品(图13)。

龙泉窑的历史与时代特征

  龙泉窑早在三国时期即开始烧造,直到清朝,分为创烧、发展、兴盛、衰落诸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自身的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代为创烧时期,品种有五联罐、罍、耳杯、唾壶、盘口壶、罐、钵、碗、盘、盏、盆、粉盒、水盂等等,种类由少增多,质量提高,胎是以灰色为主,也有灰白色。
  北宋是龙泉窑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到了北宋中晚及南宋时期烧窑地区大大增多,如龙泉市、庆元、云和、遂昌、缙云、泰顺、文成、永嘉等县市都建有瓷窑。北宋早期,常见品种有碗、盘、执壶、盏托、盒、罐、梅瓶、盘口壶、多管壶等。器物上的装饰除了堆塑外,还有刻花纹样。具体有莲瓣、蕉叶、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水波、云纹、八卦、弦纹、鱼、鸭等,线条流畅娴熟。胎质细腻,洁净较薄。
  北宋中晚期又有明显的变化,多数为实用饮食器皿,也有随葬品。在造型上,特别是盘口壶、多管瓶向修长秀挺发展。从瓷器质量上看,大件的缸、壶、瓶、盆烧制较为粗糙。小件器物盏托、碗、盘等烧制较精细,釉纯净温润。
  南宋时期龙泉窑凭借着优质的制瓷原料、充足的原料与交通方便等得到发展,龙泉窑瓷器对外(包括国外)交易输出量增大。这一时期,首先是烧造瓷窑范围增大。纹饰仍是刻、划篦纹等手法装饰。但是装饰纹样逐渐减少。釉质与釉色在南宋时期也有变化,特别是庆元时期以后釉加厚,色泽最为精美,有粉青、梅子青、豆青及米黄、乌金色等。
  元代是龙泉窑鼎盛时期,生产量极大。由于含铁量降低,胎质的白色提高,逐渐变厚。釉质含钙降低,釉还保持美丽色泽,但釉随后变薄,温润柔和的玉质感不如以前。大件瓷器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可满足元代统治阶级贵族的生活与外销西域波斯等的需要。
  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逐渐衰落,产量大为减少,质量也下降,粗糙厚重。清代龙泉窑已衰败,仍有少量生产。

龙泉窑瓷器鉴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首先要求对上述不同时期龙泉窑的特征牢固掌握,另外要注意容易混淆的几个问题。
  一、三国两晋至唐代时期的龙泉窑,造型上有很多相似器型,如五联瓶、罐、水盂、壶等等,胎都是淡灰、灰、灰褐色等,但质感不同,釉也同样有质的区别。到南北朝与唐朝时龙泉窑瓷器本身的特点就开始显著了。到了宋代,龙泉窑青瓷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最明显是釉色葱翠、釉层透明、玻璃质感强,这时的龙泉窑成为浙江青瓷代表。
  二、关于龙泉窑与哥窑、弟窑。从记载看章生一所主龙泉之琉田窑,称哥窑,主要特征为胎薄而坚细,色如铁,釉色有淡青色、粉色、米色,紫口铁足,有裂纹。章生二所主生二窑,即龙泉,以地名也,主要特征胎质细而厚,釉青,精者晶莹如玉。从记载看,章生一、章生二可能是南宋时期众多生产民窑瓷器的窑主。
  三、龙泉窑与官窑器。这里所说的官窑器是指南宋时期的官窑,即修内司窑与郊坛下官窑,它们与龙泉窑瓷器是有区别的。龙泉窑属民窑(这里所指的龙泉窑是13世纪龙泉大窑与溪口两地周围的瓷窑)。烧造黑胎厚釉青瓷与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窑合烧。受官窑影响,工艺得到提高,胎薄釉厚,釉层如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等。黑胎厚釉瓷器与官窑器相似,胎薄,质细,坚硬,灰黑如铁。少数胎呈黄或砖红色,但质疏松,施釉厚,釉层透明发亮,有开片,习称"紫口铁
足"。而南宋官窑胎没有那么坚硬,胎色不一,有深灰色、沉香色、杏黄色、灰白色等,釉层也不那么发亮,温润如玉,但也是"紫口铁足"。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窑影响,胎略厚,白中带灰,圈足,底露胎处呈朱红色或浅紫色,多数青釉釉层光洁不开片。釉色有粉青、梅子青等。修内司窑瓷器是按北宋汝窑烧制,受上林湖窑影响。修内司官窑后建郊坛下官窑,与龙泉窑没有直接关系。而南宋龙泉窑没有烧过官窑瓷器,仅是向皇宫烧过精美的贡瓷。
  四、近十几年来,出现很多新烧的仿龙泉窑瓷器,从造型上看都很相似,不同处是胎质与釉色。仿品瓷质细腻,色过白,支烧痕仿品仅见足底内有砂圈,而砂圈内色淡不像真品有干草黄之泛红色者,有人工刻意刷上的痕迹。釉薄而色淡,玻璃光也不对,有浮光不温润。有的纹饰刻画不自然,造型呆板。有的还有意做旧,其手法有摩擦表面的浮光、用带酸性的溶液浸蚀、粘贴土斑伪作出土器、有意致残等,真品与仿品一对比,就能看出破绽。


本文摘自《收藏》总125期

 

 

 

21世纪陶瓷网站导航 ◆◇网站主页◇◆

日用&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技术陶瓷】【陶瓷颜料&花纸】【陶瓷原料&机械】【国际精品】【妙论高韵】【旧闻轶事】【古瓷初探】【陶瓷史话】【民间奇葩】【瓷邮典藏】【陶俑瓷塑】【紫瓯堂】【中国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