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前总统苏加诺收藏的中国瓷器


 

  盛世收藏,精致的生活需要精品的收藏。时下第四次收藏热潮正扑面而来,强势媒体的介入,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鉴宝类节目的雨后春笋般出现,收藏似乎已经成为市民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瓷器是收藏中的贵族,中国古陶瓷历来为藏家所追捧。国外的名人政要、学者藏家,乃至普通市民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以收藏中国古陶瓷为荣耀。随着中国近年来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扩大,域外收藏的中国古陶瓷逐渐浮出水面,进入国人视野,并出现回流,现身于国内大拍卖公司。而热衷于中国古陶瓷的中国人,利用出境访问、经商、旅游、探亲等机会,从海外拍卖行或古玩店,拍回或觅得中国外销瓷。收藏家培芝先生在泰国等地经商多年,潜心收藏中国古陶瓷。他先后从泰国等拍卖行拍回的一批中国古陶瓷器中,据拍卖行称有11 件是印尼前总统苏加诺的收藏品。这里介绍原苏氏藏品中的10件中国瓷器,为收藏爱好者打开另一扇窗口。

   

  龙泉窑在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属南方青瓷系统。烧瓷时间从宋代到清代,约700800年历史。代表中国青瓷最高水平的南宋龙泉窑形成独特风格,器物造型丰富,釉色纯正,釉层较厚,并烧制成功柔和淡雅、色如青玉的粉青釉和色调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釉。以石灰与砻糠灰制成乌釉掺入釉内,制成石灰碱釉。其胎中掺入紫金土,以降低胎的白度,使胎带灰色,釉色显得更深沉。主要有白胎和黑胎,釉层厚,装饰上采用浮雕、出筋及贴花。黑胎数量小,胎薄约1毫米左右,釉面普遍开片,紫口缺足,为龙泉窑仿官窑或龙泉官窑产品。如图1所示的南宋龙泉窑龙纹盘,系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藏品。口径34 厘米,有别于国内常见的小口径南宋龙泉窑盘。该盘宽边折沿,弧腹圈足,盘心为模印云龙纹,盘内壁刻海水波浪纹。盘内外及圈足内施粉青釉,釉层肥厚滋润,制作精细,为南宋龙泉窑之精品。

 

图1 南宋龙泉窑龙纹盘

 

    元龙泉窑瓷施釉较厚,釉色变成青绿、灰青、黄绿色,光泽较强,有的釉面出现红釉斑或开片纹,气泡较多。胎体厚重,色灰白。采用印花装饰的较多。盘碗器烧后底部有一圈很宽的无釉圆圈,呈火石红,其他部位均有釉。如图2所示元龙泉窑莲瓣纹大盘,器型硕大,口径达43厘米,弧腹折沿唇口,盘心模印花卉,盘内壁的莲瓣纹已抽象成放射性条状的划线。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施釉后又削去很宽一圈,露胎处呈火石红,有垫圈的窑粘。该盘发色纯正,造型和制作均可与南宋龙泉窑瓷器媲美。

  

 

  图2 元龙泉窑莲瓣纹大盘

 

    陶瓷器上的水纹装饰,表现水流动形态的,称为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表现水漩涡的,称为漩涡纹或涡纹。水波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商周的硬陶器、战国秦汉的彩陶和原始青瓷上,水波纹成为主要装饰。惟独东晋南北朝青瓷器上不见水波纹,为弦纹和时兴佛教的莲瓣纹所取代。也许受人类活动范围和视野的影响,此前古陶器上的水纹装饰所模拟的是与先民活动相关的江河湖泊塘中之水,与后来的海水纹在气势上还逊色一大截。隋代起,又重视水波纹,欲寻觅先人情怀,崇尚古朴,作为古陶瓷器边饰出现。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与海外贸易的兴起,宋人的眼光穿越到海外,宋人的胸怀盛装了波涛汹涌的海水,其情愫表现在瓷器上。那模印、刻划、彩绘的海水,波涛汹涌、惊涛拍浪,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元、明、清瓷器上的海水屡见不鲜,白龙、绿龙、花青龙在海涛迭起的托衬下,气势夺人,表现了盛世的张狂、帝王的威严、征服者的得意。

 

  

    图3所示的明龙泉窑划花海水纹碗,口径30厘米,属大海碗一类。碗内一周划6道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再在每个浪峰内划四五道长短不一的弧线,给人以海涛迭起,气势汹涌的感觉。碗外边饰正反方向成对的“对对回纹”,下划写意花卉。碗直口,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胎厚体重,通体施青绿釉,发色纯正,圈足内无釉。为明龙泉瓷器之精品。

 

 

图3 明龙泉窑划花海水纹碗

    白瓷是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始于北朝,隋、唐、五代白瓷工艺突飞猛进。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而德化白瓷也独树一帜,胎体细密,透光性好,白里透红,有“中国白”的美誉。德化窑白瓷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到著名工匠制作的观音、达摩等瓷器。元代德化白瓷却少有实物及介绍。德化窑从宋代就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生产近似白釉的器物。盒盖上常以阳纹印花装饰、有动物、花卉近百种,如鱼、鸟、荷花、芦苇、葵花、宝相花、叶纹等。如图4所示元德化白瓷盒子亦为苏氏藏品之一,属大型粉盒。其形制承袭宋代盒子,子母口,盒盖上阳纹模印菊花,两道弦纹外辅以阳纹连弧纹至盖口沿。盒身腹部也饰相同连弧纹。胎质洁白,釉色也洁白滋润,几乎与胎体等融为一体。透光见影,晶莹剔透,宛如白玉。盒内无釉,盒底也无釉。 

图4 元德化窑白瓷盒子

   

  作为陶瓷传统釉色之一的绿釉,以铜作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基本熔剂,汉代烧制的铅绿釉、宋磁州窑、吉州窑、绿州窑均有绿釉瓷器。明代占主导地位的绿釉是孔雀绿色釉,还有早期成色似西瓜皮色的“瓜皮绿”,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生产量较少,传世品不多,如图5所示的明瓜皮绿釉碗,是在涩胎上施釉,于低温中二交烧成的绿釉。其造型和图3明龙泉窑海水纹碗相似,直口、腹深、圈足较高,口径26厘米,亦属大海碗类。碗内无纹饰,碗外边饰回纹,线条作方折形卷曲,首尾相连作单向连绵排列,为明代瓷器常见边饰。下划宝相花,作缠枝状。内外施浅西瓜绿釉,色如翡翠,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明代中期瓜皮绿釉的典型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碗是清三代的,现出示给读者,也借此请教专家,真理越辩越明。

图5 明瓜皮绿釉碗

 

    古人在唐以前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 ,唐朝以后改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家具也随之改为高型。墩这种坐具的出现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多为木腔鼓造型。坐墩属于高座具椅凳类,历来多作鼓动形,平顶微凸,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边沿各饰一周鼓钉,鼓又称鼓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织物,又名绣墩。瓷质绣墩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明代墩顶面普遍隆起,清代多为平面。明代宣德朝最为精美,但未发现传世品实物。  

 

    如图6所示的清代乾隆霁红釉瓷绣墩,高30厘米,通体施深红色霁红釉,窑变自然美丽,开大小不一片纹。造型流畅简洁,除去明代瓷绣象征皮革绷鼓面边缘的鼓钉和堆贴铺首的繁文缛节。鼓面以抽象镂空的钱纹装饰,为清代流行装饰手法,整个瓷绣墩造型古拙与鲜亮红釉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质朴、自然、规整的审美情趣。

 图6 清乾隆霁红釉瓷绣墩

    

  古陶瓷中瓷瓶造型十分丰富,通常也多作小口长身,根据口、颈、腹部的不同,分别有各种名称。瓷瓶在唐宋时开始流行,以后各朝代均有创新品种,开始为实用器,后为陈设器。产品大多施釉,装饰多为各色彩釉和绘画。豇豆红釉是清康熙时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由于受烧制气氛的影响,豇豆红釉色千变万化,后人对此有不同称谓,上乘者名“大红釉”或“正红”,通体一色;略次者为“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再浅一些为“娃娃脸”或“桃花片”; 再次者色调更浅,称“乳鼠皮”; 釉面灰黑不匀的所谓“驴肝”、“马肺”色。如图7所示的清康熙胭脂红瓶,为印尼前总统苏加诺的藏品,高35厘米,侈口长颈丰肩,简腹圈足,显得饱满墩实。颈部中端有胎接痕一周,胎质洁白,底釉白硬,外施胭脂红釉,内施白釉,底圈足内也为白釉。品相完好。清代雍正朝书的《南窑笔记》有“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的记载,说明采用吹红法的青、红两种色釉是清初创新。收藏家培芝生生认为此瓶采用的是吹红工艺施釉,是研究吹红的标准器。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图7 清康熙胭脂红瓶

    

    巴达维亚在18世纪荷属印度尼西亚,当时景德镇的外酱釉内青花茶具有许多从此地转运到欧洲。当初欧洲人就将中国的这种瓷器称为“巴达维亚瓷”。中国出口瓷器除了用巴达维亚瓷称呼外,还有称呼克拉克瓷的。克拉克原是荷兰人1603年对在海上俘获的名为Kraak的葡萄牙货船所载中国外销青花瓷的一种称呼。这种外销青花瓷在装饰上普遍带有多层次的开光,后来在陶瓷史上把16世纪末至17世纪生产的这类外销青花瓷都统称为克拉克瓷,日本 人称为“芙蓉手”。因其盘心绘主题纹样,盘内多层开光,布局繁缛,好似盛开的芙蓉花。

   

    如图8所示的清康熙五彩牡丹纹大盘,带有明显的“克拉克”瓷或“芙蓉手”中国外销瓷的痕迹。口径28.6厘米,圆口,浅弧腹,平底,矮圈足,圈足外斜内直,胎体较轻。口沿四瓣开光内绘花卉,盘中央饰盛开的牡丹,描绘精细,矾红的花瓣与黄釉、紫釉的花蕊及绿釉的枝叶相映成趣,盘中央外围绘缠枝牡丹,造型生动活泼。牡丹花瓣矾红勾勒填涂时留白一边,为康熙朝的典型装饰手法。八朵四组矾红牡丹与中心盛开的矾红牡丹,组成十字图案,带有宗教色彩。其间黄釉牡丹、紫釉花蕊,绿釉枝叶作陪衬,加强了画面的效果。此盘为康熙五彩白地彩绘。釉层很厚,四周一层光晕,色彩鲜艳,光泽透澈明亮,为康熙时期的典型器物,存世传世在国内已少见。

 

图8 清康熙五彩牡丹纹大盘

  

    始于明永乐年间的锥拱工艺,是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锥花。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表面划刻出龙凤、花草等细浅纹饰,再罩釉烧制。锥拱工艺一直延用至清,也有人称之为暗刻,如图9所示的清康熙青花暗刻缠枝莲大盘,盘内边饰青花锦纹,内暗刻造型生动多变的缠枝莲花,口沿有一道酱釉,沿袭明末清初的酱边装饰手法,有镶嵌金扣的视觉效果。薄胎,制作精细,釉面蒙润,品相完好。

 

图9 清康熙青花暗刻缠枝莲大盘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掺入适量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窑几乎从未间断过生产。又称宝石蓝、霁蓝、祭蓝。从明代典章制度来看,蓝釉与白釉、黄釉、红釉都有可用作祭祀。如图10所示的清乾隆祭蓝盘口象耳瓶,高54厘米。瓶内及瓶底施白釉,瓶外蓝釉色泽匀润稳定,色调浓艳深沉,比明宣德蓝釉稍欠肥润。作为陈设器,该瓶制作工整,品相完好,也是殊为难得。何况此瓶曾为印尼前总统苏加诺所藏,又是增添了一道名人藏品的光环。   

   收藏家培芝先生藏品颇丰,这次出示他拍回的部分海外名人藏瓷,旨在为大家专一地关注、研究、鉴赏、某一门类的艺术品,并为同好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机会。                                            

              

  

图10 清乾隆祭蓝盘口象耳瓶

 

 

 

(本文及图片摘自于《中国收藏200211月号总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