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收藏 - 妙论高韵 - 探访汝官窑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它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汝窑烧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终于元末。汝窑烧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终于元末。汝窑从兴起到昌盛,直到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北宋晚期的近40年时间里作为御窑,专为宫廷烧造瓷器。
  在制瓷工艺上,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开创了香灰色胎。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 汝窑除烧青瓷外还烧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划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兰釉钧瓷等多种产品。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之称誉。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也有垫烧的;在装饰工艺上有少数刻花和划花装饰,还有龙体和乌首等装饰。汝窑发挥了隋唐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传统,又接受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借鉴了定窑的印花技术,同时还受到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影响,采纳了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集众家之长,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及汝窑窑口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故宫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战乱,汝窑神秘地消失了,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汝官瓷"的窑址何在,是中国陶瓷史上长期未决的一大悬案,故寻访汝官窑遗址及烧造技术,成为中国几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八十年代初,宝丰县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等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汝瓷盘口折肩瓶
  1986年10月,宝丰县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两个完整的笔洗。经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瓷一模一样。随后,上海博物馆的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在宝丰清凉寺采集到46件瓷片和3件窑具,汝窑终露端倪。
  为探寻汝官窑所在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10月对宝丰清凉寺窑址第一次进行试掘,即发现典型御用汝瓷20余件与传世北宋宫廷汝瓷相同。为此,1988年元月河南省文物局在郑州举行宝丰清凉寺汝官窑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新闻界正式予以公布。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2千余件,这些窑址中出土的和窑藏的瓷器,与传世汝官瓷对照,其胎釉完全一致,尤其在清凉寺出土的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盘口瓶,粉青釉莲花盏托等。不仅釉色莹润,造型别致,而且装饰技法新颖,为历代传世品中所仅有。
清凉寺出土的汝窑
粉青釉贴花瓷炉
  十多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清凉寺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虽然每次都有较大的收获和进展,但始终未能找到该窑址的中心烧造区。
  清凉寺窑址位于宝丰县城西25公里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与韩庄村之间,周围群山环抱,沟、河纵横其间。窑址就坐落在山谷的河旁台地上,面积达30万平方米。
  1999年根据清凉寺村民提供的线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把工作重点由村外转入村内,在居民住宅便道上进行试掘。在有限范围内发现了厚达10厘米的汝官瓷地层。收获汝官瓷上千片,还有匣钵、垫饼、支钉、试烧片等窑具和大型建筑构件。初少判定这里即是汝官瓷器烧造区,并探查出汝官窑址及作坊区面积约4800平方米。
  为继续探寻官窑窑口为汝官窑遗址提供有力的佐证,今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六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关爱下,搬迁清凉寺村民4户。6月初开始发掘,截止10月中旬,共开5X5米探方19个,揭露面积475平方米,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和水井1眼。其中遗存比较完整的窑炉有5座,炉为三层叠压,在出土的汝官窑窑址中,有一大批形状比较完整、且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还有一处2X2平方米,堆积厚度达20多厘米的汝官瓷瓷片。汝官瓷瓷片占99%以上,所见的民用瓷片下足1%,更重要的是出土一枚"元丰通宝",该钱铸行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6年),这枚钱币为汝官瓷器的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出土的瓷片以天青釉汝官瓷为主,豆青釉次之,黑釉最少,其中豆青釉瓷器也是满釉支烧工艺,可以视为汝官窑瓷器的烧造下限。窑址中出土遗物之丰富,也是历年来发掘所没有见过的,釉色是以汝官窑最具代表性的天青为主,约占出土量的65.7%;淡天青次之,约占16.8%;因受土腐蚀退色,淡天青成为接近白色或灰色的约占11.7%。因火候过高接近豆青釉约占5.8%。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钉、垫饼、试火照饼、火照等。在已发现的器形中,绝大多数是满釉支钉烧,器底面上常见的支钉痕都比较小,一般都是3-5个,仅部分碗、套盒、盏、圈足瓶、器盖等采用执饼烧造工艺。
  通过1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尤其是今年的发掘,终于取得了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找到并揭露出汝官窑瓷器的烧造区,获得了大量精美的汝官窑瓷器标本,尤其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传世品中所罕见的新器形。发现了研究陶瓷工艺烧造技术不可缺少的窑炉、作坊和各种有别于民窑的窑具,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官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也为解决汝官窑的烧造年代提供了科学而又可信的地层根据。此次发现为研究汝官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
  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于2000年10月18日在宝丰县召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两会"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法制报、香港文汇报等十余家新闻媒体记者专程到大营镇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汝官窑遗址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苹芳先生说:"找到了,找到了,汝官窑遗址就在清凉寺,这可是千年难寻的国宝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朱伯谦说:"在宝丰清凉寺不仅找到了汝官窑专业烧造区,而且出土了大量的汝官窑瓷片,加之这里有丰富的煤炭,山上有树,附近2公里还有玛瑙矿,足以证明宝丰清凉寺就是汝官窑的'家'。"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赵青云说:"此次考古发掘有几项重大突破:一是发现了汝官窑专业烧造区,从十几座窑炉和大量汝官瓷片堆积及窑具可以确定宝丰清凉寺就是汝官窑的遗址;二是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件汝官窑瓷器,如香薰炉等,'汝不盈尺'之说并不绝对;三是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类似越窑的产品,可见汝官窑烧造技术借鉴了越窑技术;四是在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汝官瓷垫饼支烧产品,说明汝官瓷并非全为芝麻钉支烧。
  在研计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苹芳先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安金槐先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新民先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理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理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女士,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理事、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宋伯胤先生等,从出土的窑炉、窑具、作坊、标本等一致认为汝官窑遗址在宝丰清凉寺无疑。
  汝官窑遗址的发现是我国广大陶瓷研究者寻找半个多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这一悬案得以了结。它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国内外古陶瓷学术研究享有崇高声誉。加强对该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世纪陶瓷网站导航 ◆◇网站主页◇◆

日用&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技术陶瓷】【陶瓷颜料&花纸】【陶瓷原料&机械】【国际精品】【妙论高韵】【旧闻轶事】【古瓷初探】【陶瓷史话】【民间奇葩】【瓷邮典藏】【陶俑瓷塑】【紫瓯堂】【中国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