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斗彩 富贵斗彩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青花在釉下勾勒纹样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釉上填五彩,高、低温二次烧成,青花在彩绘中有决定其他色彩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明至请初文献上一般多将斗彩称作"五色"、"五彩"及"青花间装五色",因此在陶瓷史上对于斗彩的定义曾进行过一段很长时期的探讨。
有关斗彩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失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
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 |

明成化 斗彩宝相花纹罐
|
也。"可见"斗彩"就是在烧成的青花瓷器上加红、黄、绿、紫等各种彩料,经炉火烘烧而成的,这是以它的制法而言。也有从"斗彩"字义来解释的。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根据成化彩瓷的加彩方法,又具体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加彩"等品种,说法不一。现在,把凡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并采用勾勒填充、点缀、渲染、覆盖、拼凑等装饰手法的彩
瓷,统称为"斗彩"。
根据斗彩的定义,就目前资料来看,斗彩瓷器在宣德时已初露端倪。可以说明代斗彩瓷器工艺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釉下用青花勾勒
纹样轮廓线的工艺,在釉上黑彩勾线诞 生前无疑是衬托几种色彩的最佳色。 1984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的一对 宣德款青花五彩鸳鸯莲池龙纹碗,以及
1988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的一件宣 德款青花五彩鸳鸯卧莲纹盘,可谓明成 化斗彩工艺之先声。在这两件盘、碗中, 雄鸳鸯双翅及扇形飞羽,运用了填彩的
手法,即先用青花勾勒轮廓线,然后填 入红彩烧成。这种局部填彩装饰工艺,把 斗彩的发明从成化时期提前到宣德时期 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斗彩工艺品。 斗彩瓷器发展到成化时期更趋成熟,
在胎釉、装饰、工艺技巧、造型品种等 方面都超过宣德窑。成化斗彩瓷器,胎 质细腻洁自、釉面滋润柔和、制作精细, 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典雅的色彩和特殊
的彩绘技法。
明天启
斗彩花蝶纹盘
|
从传世成化斗彩器看,设色多很丰 富,大多呈透明的鲜亮色,一件器物上
多有三到四种色彩,有的多达六色以上, 同一种色彩又有深浅浓谈的变化。根据 孙瀛洲先生的总结,主要有:"鲜红,色
艳如血,厚薄不均;油红,色重艳而有 光;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嫩绿;杏黄, 色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 透明而闪微黄;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蜜
蜡黄,色稍透明;姹紫,色浓而无光;孔 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 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姜 黄,色浓光弱。"其中,"姹紫"是成化
彩色的独特品种,孔雀蓝在成北斗彩上 至今 |
尚未见有饰用。成化斗彩在色彩运 用上灵活自如,按照不同的要求选用,或一种,或三四种,也有五六种的。无论 选用几色.都设色精当,素雅与浓艳兼而有之。这些变化多端的色彩,表明成
化时期制瓷工匠已能熟练地运用不同的 选料和配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化朝 高超精湛的制瓷技艺。
成化斗彩的彩绘技法也颇具特色,除以青花勾勒纹样轮廓线这一基本特征外,还利用不同的施彩方法使之产生变 化多样的装饰效果。仔细归纳有以下几
种施彩方法:
点彩,全器纹样主要以釉下青花勾 勒渲染,釉上各种彩色只是稍加点缀而 已。画面清新淡雅,点缀的色彩不惹人注意。
复彩,在釉下行花或釉上彩的图案 上,再覆以另一种色彩。成化斗彩瓷器 上的公鸡羽毛及桃果图案上常采用此种 装饰技法。
填彩,釉下青花双勾纹样的轮廓线, 釉上填入彩色。采用此种装饰技法的瓷 器有两类:一类是成化斗彩器中的普通 产品,即在青花勾线内填入各种色彩;另
一类在成化斗彩器中较为少见,即在青 花勾线内填一色绿彩,北京故宫博物院 收藏的成化斗彩卷枝纹瓶即是此种施彩 方法的典型器。
染彩,在青花图案轮廓线边缘,用 釉上彩烘托相衬,这种彩绘技法在成化 斗彩器上并不流行,一般多作辅助纹样 的陪衬。如成化斗彩海兽纹盖罐的白色
浪花外侧即有淡水绿色染彩。
青花加彩,在工艺上是与点彩一样 的装饰,但纹样并不是点缀着色,而是 渲染绘画,主要色调仍是青花。
在具体绘画上,成化斗彩的纹样主 要采用勾勒平涂的工艺而成。花朵只绘 正面,人物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 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
阴阳向背之分,树不皴皮,画面古朴典 雅,情趣盎然。
成化斗彩瓷除个别大件和少数大碗 外,多为小件器物,造型别致小巧、景 致秀美。主要有盖罐、碗、杯、高足杯洗、碟、盘、盖盒、瓶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高足杯、鸡缸杯、葡萄杯、天字
罐等。
成化斗彩器的纹样丰富多彩,有人 物、婴戏、鸳鸯莲池、花鸟、缠枝莲、瓜 果、葡萄、五供养、团花、灵芝、山石 花草、团龙、夔龙、海水龙纹、海水飞 |
明成化
斗彩鸳鸯莲瓷碗
|
马、子母鸡等,纹样生动逼真,线条活 泼流畅。
由于成化斗彩瓷器留传下来的很少, 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就很名贵。万 历时的《野获编》一书就有"成窑酒杯, 每对至博银百金"的记载。清初程哲《蓉槎蠡说》中更有"神宗时尚食,御前
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的记载。因此,从 明嘉靖时开始仿制品持续不断,但以清 代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制品最为逼真。
成化以后斗彩器的生产进入低潮, 正德斗彩器虽有传世,但数量极少,仅 碗、三足洗数件,以缠枝灵芝纹为典型。 嘉靖朝青花五彩器兴起,斗彩瓷器的生
产仍无法出现新的高潮。传世品虽较正 德朝增多,但在装饰上并无新的突破,除 一部分仿成化制品,另有少量本朝流 行的蒜头瓶、乳丁双系炉、方形葫芦瓶等。纹样除仿成化外,本朝流行的图案为鱼藻莲池、折枝菊、八卦图等,种类
不多。色彩也较成化朝明显减少,成化 朝使用的姹紫在以后各朝的斗彩器上均 不见。万历斗彩更无创新之举,传世多为仿成化的制品,纹样也仿成化,但由于胎釉淘洗精细度不同以及器物制作、
烧成上的细微变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 本朝特征。如婴戏图小杯,初看与真品 无异,但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其口较真 品微撇,整体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丽。
清代的斗彩瓷器以康熙、雍正、乾 隆三朝的制品为佳,这三朝的斗彩器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工艺精,出现了继明成化之后又一个生产斗彩器的高潮。
传世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仿成化制品,另一类为清代的流行器。
清代康、雍、乾三朝仿制成化斗彩器,无论在纹样还是色彩上均能达到乱真的程度,其中尤以雍正的仿品更为逼 真。然而无论仿品如何精细逼真,都不
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清代官窑由于烧制技术提高,胎釉制作更精,纹样 绘画工整有余,器型更为规整,烧成温 度高,因此仿品反而没有成化斗彩器典雅、柔和、自然的神韵。

清康熙
斗彩福禄寿纹花盆
|
康熙本朝流行的斗彩器在彩绘技 法上仍承袭成化斗彩的风格,纹样采用平涂勾勒的技法而成,纹绘的色彩
微微越过釉下青花的边纹向外渗透。 在色彩的运用和具体施彩的工艺上有 了本朝的鲜明特征。明代斗彩一般都 是在白地上以釉下釉上彩拼逗而成,
康熙朝在继续生产这一品种的同对, 进一步创烧了黄地、洒蓝地等斗彩器, 从而使康熙斗彩瓷器的种类更加丰富 多样。器型以盘、碗、杯、笔筒、壁瓶
为常见,偶然也有稍大的多角形花盆、 长腹盖罐、签式碗、方盒等制品,纹 |
样也以康熙朝流行的龙凤、莲池鸳鸯、缠 枝桃、雏鸡牡丹、过枝凤、花卉果树、 携琴访友等为典型。
雍正朝是清代斗彩瓷器烧制最成功 的时期,其器皿从纹样布局到色彩的配 合,以及填彩的工整程度均比康熙朝进
步。其成就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传统的斗彩呈色中增加了金红,并在 斗彩中融入了粉彩的渲染技法,不仅增 加了色彩,而且打破了成化斗彩一件
衣、花朵无阴阳向背的特点。第二,雍 正的斗彩绘画较以往的更为精细,釉上 的各种色彩都准确无误地填于纹样轮廓 线内。
雍正斗彩的形制十分丰富,所见器 物有两类,小部分是仿成化斗彩的,如 天字罐、鸡缸杯、马蹄杯等,更多的是 当时流行的造型,如盘、碗、杯、碟、灯
座、长方花盆、提梁壶、菊瓣形尊、天 球瓶、如意耳蒜头瓶等。图案以花鸟、竹、 凤、瓜果、松鹿、芭蕉、梅雀、龙纹、暗 八仙等为典型。 |
清雍正
斗彩瑞树纹瓜棱瓶
|
乾隆斗彩器具有器型变化多端、装 饰华丽繁缛、色彩绚丽缤纷的特点。传 世斗彩器各种器型均有,特别是高达50
至70厘米的大型斗彩器尤为流行。除通 体一种斗彩装饰外,乾隆的斗彩还常与 五彩、粉彩、珐琅彩、黑彩等品种组合 在一件器物上,这种斗彩与其他品种组
合的装饰是前所末有的。除此之外,金 彩在乾隆的斗彩中广为运用,金彩的流 行.使乾隆斗彩显得更加富而堂皇。器 型主要是盘、碗、瓶、罐、高足碗、花
觚、盒等,乾隆官窑斗彩纹样大多是按 朝廷送来的样稿或按圣旨要求设计的, 纹样大多寓有一定的吉祥含义,以缠枝 莲花、双鱼、灵芝、八吉祥等各种祥瑞
物组成的寓意"吉庆有余"、"福禄长寿"、 "富贵大吉"等四字吉语纹样为流行。
乾隆以后,斗彩瓷器的生产虽然始 终未停止,但制作工艺日趋衰退,图案 工整呆板,缺少变化。 |
清乾隆
仿成化斗彩
勾莲纹瓶
|
|
本文摘自《中国收藏》总2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