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美文收藏- 妙论高韵-邢窑瓷器鉴识

KUAISUDAODU快速导读
 
· 彩陶的维护与保养
· 斗彩 富贵斗彩
· 古陶瓷鉴定如何入手
· 唐五代越窑青瓷茶盏
· 元代青花瓷的分期
· 浅议原始彩陶的鉴定
· 桂林梅瓶名华夏
· 再谈古瓷火石红
·
·
·
· 醴陵釉下五彩
· 异曲同工 同工异趣
· 韩国“汝窑” 高丽青瓷
·
 
 
   
   
 

 

 

邢窑瓷器鉴识

  位于河北临城县与内丘县接壤地带的邢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窑场,唐代曾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尤其是所烧细白瓷代表了隋唐两代白瓷的最高水平,并为宋代大放异彩的彩瓷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邢窑白瓷创烧于北齐
  邢窑创烧于北朝,当时是以烧制青瓷为主,白瓷较少。但北齐白瓷突破了东汉以来青瓷的一统天下,其意义是划时代的。北齐双系罐(右图1),直口,圆腹,饼形足。高13.4厘米,上口和底径均为6.3厘米。罐的肩部和腹部有两道弦纹,器内施满釉。外壁为半釉,施釉采用荡釉法。胎呈黄白色,饼形足微微外撇,足跟处有一刀削痕(典型的邢窑特征)。胎料经过淘练,没有上化妆土。烧制温度较高,釉层薄而滋润光亮,呈乳白色微微有点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尤其是弦纹的刻槽内里青色,可见它与青瓷的渊源关系。
  为何把此罐定为北齐白瓷呢?一是从器物的造型上看,北齐产品的腹部为球形,而且不施化妆土;隋代的产品腹部为椭圆形,腹中部常凸起弦纹一道,分器身为二等分(隋代已能生产出上有化妆土的标准白瓷,而不是早期白瓷)。二是双系低于瓷罐的口沿,隋代双系均高于瓷器的口沿。三是邢窑的产品足跟部有一圈刀削痕,此为典型的邢窑特征,并一直延续到唐至五代。四是北齐饼形足比较厚高些,而隋代的饼形足则较薄矮些。总之,从造型、胎质、釉色和工艺等方面看,此罐当为北齐邢窑白瓷产品。作为早期白瓷产品,其釉色呈乳浊的青白色,釉中含有许多小灰点,还没有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呈色干扰。

隋代邢窑细白瓷登峰造极

  隋代是邢窑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少量的透影细白瓷工艺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邢窑白瓷从瓷质上说,共有3个瓷种,即粗白瓷、细白瓷和透影细白瓷。前两个瓷种在各大博物馆均能看到实物,而透影细白瓷则很少见到,是一种高档的精细产品。1982年叶喆民教授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率先提醒人们注意这种白瓷的存在。古阿拉伯人苏来曼在其《日记》中记述:"中国人用白瓷土烧制的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的液体。"《日记》写于公元851年,苏莱曼在记述这种透影白瓷时,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它是邢窑产品,但就我国当时的白瓷工艺水平而言,非邢窑莫属。后来河北内丘邢窑窑址出土的实物残器和瓷片证实了苏莱曼《日记》中的记载。透影细白瓷油脂般的光润、蛋壳般的厚度(上薄下厚,最薄处约1毫米)、透影性和瓷化程度,奠定了隋代邢窑白瓷的历史地位。
  邢窑透影细白瓷,不论胎体薄厚,遮光而视,均能看见后面的手影,这与瓷土的材料有关。内丘出土的透影白瓷有隋代的深腹实足杯和鼓腹贴花壶、多足砚,以上几件均为残器。不足l毫米厚度的薄胎深腹实足杯己达到了半脱胎的地步。这一发现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从明永乐时期的半脱胎白瓷提前了近l0个世纪。
  现介绍一件民间收藏的细白瓷高足杯(如左图)。此杯口径l0厘米,足径4.4厘米,高7.1厘米。壁厚约0.15厘米,迎光照射后,隔着器物能清楚地看见后面物体的影子。胎体洁白细腻,轻轻叩之可发出清脆的金属声,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釉色为纯白色,与传说中的邢窑白瓷"类雪"相一致。高足杯内外上满釉,足端无釉,做工精细。支烧,杯内有5个芝麻大小的支钉。如此细薄的高足杯没有丝毫的变形,是胎、釉、贴塑和造型俱佳的精品,体现了隋代邢窑精湛的工艺水平。
  隋代邢窑中,粗瓷占大多数,胎体一般较厚重,胎质较粗,但在化妆土的覆盖下,仍能体现出精美的细瓷品质。隋代白釉长颈瓶(如图),高17厘米。瓶口外翻呈平折沿,深腹呈椭圆形,最大腹径在中下部,给人以稳重感。低矮的饼形足微微外侈,在底内墙向外斜削一圈,足心内凹,底足外根部有一刀削痕。在浅灰胎上施白色化妆土,起到补充胎体不平和增加白釉白度的作用。瓶外部施多半截釉,釉质光洁透明,有玻璃般的质感和细密均匀的小开片(俗称玻璃釉)。烧制温度较高,约在1300℃左右,在匣钵中装烧。该长颈瓶清素典雅,端庄周正,修胎精细,是隋代邢窑白瓷的代表作。

名扬四海的唐代邢窑白瓷

  根据《唐书》记载,邢窑白瓷与越州青瓷都作为地方名产向宫廷进贡。早在20世纪50年代,陕西西安的唐大明宫遗址就出土过一批邢窑白瓷,其中有1件底部刻有"翰林"字样的白瓷罐和几件刻有"盈"字款的白釉瓷碗。底部刻有"翰林"款的白釉罐应为唐代翰林院的定烧器。前几年在内丘邢窑遗址曾出土过1件带"翰林"款的白釉罐(如图),胎土洁白细致,釉质光亮如新。采用匣钵烧制,肩部带有明显窑粘。显而易见,此罐是当时的残次品, 不能作为贡品,故留在了当地使用。

  1984年春,在内丘县城西的西关村和中丰洞村窑址采集到带"盈"字铭文的细白瓷残器和瓷片,从器物造型、款字风格等来看,与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盈"字款瓷如出一辙。带"盈"字款的瓷器,应为唐代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专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故可以说邢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本人收藏了一件带"盈"字铭文的细白瓷盏(如图)。盏浅腹,饼型足。底径7厘米,盏高5厘米。胎质细腻,胎色洁白,釉质细润。器内外上满釉,足端无釉,足跟处有一刀削槽,轻轻叩之发清脆的金属声。烧制温度当在1200℃以上,瓷化程度好。盏的腹部有窑粘,盏口部有轻微变形,"盈"字的刻画比较生硬。烧制年代为唐早期。  "盈"字铭文的几种不同的刻画和器物圈足的差异,可能说明邢窑在唐早期至五代一直为宫中烧制官窑瓷器。比如以茶盏来说,有饼足底、微侈直口的浅腹盏(唐早期),有玉璧底、唇口浅腹盏(唐中期),有带圈足"盈"字铭文的瓷片(唐晚期至五代)。从实物中看,早期"盈"字款白瓷产品,"盈"字刻画比较呆板,后期产品的烧制水平更加完美,"盈"字的刻画也更加潇洒自如。"盈"字铭文瓷器均为细白瓷,器内外上满釉,胎质细致洁白,釉光滋润明亮。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带"盈"宇铭文的白瓷粉盒是邢窑细白瓷的代表作。
  邢窑还烧三彩器,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北省博物馆珍藏的一对兔形三彩枕(1972年河北新安唐墓出土)。其胎质坚密,色泽雅致,蓝、褐色沉静幽深,与以往所见的唐三彩在胎质和色泽上有明显不同(如右图)。它们产于哪个窑口,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80年代邢窑遗址出土了类似的三彩陶片后,其方被初步确认为邢窑产品。最近我在邢台私人收藏家手中,发现了与此三彩枕造型完全一样的邢窑白瓷兔形枕,大小也基本上一致。这进一步证明了兔形三彩枕是邢窑生产的。
  邢窑白瓷,多朴素无纹,主要以洁白、细腻、滋润、类银类雪的色调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仅有少量白瓷有印花、画花和贴塑等装饰,纹饰相当精美。现介绍一件私人收藏的白瓷杯(如图)。此椭圆式花口海棠杯长14.7厘米,宽11.2厘米,高4.0厘米,杯壁厚不足0.2厘米。胎质细腻,釉色较白,呈微微的水青色。盏杯把手为贴塑于杯子侧面的泥条,泥条上有很细密的刻画菱形纹装饰。杯内底印有菱形花纹,菱形花纹中印有水波纹,在菱形花纹的水波纹中心,模印一单鱼。为唐代中期产品。

邢窑与定窑的关系及比较

  定窑创烧于唐代中期,在唐晚期已能烧制精美的细白瓷,尤其是底部刻有"官"和"新官"字款的细白瓷,胎质坚硬致密,釉色润泽,积釉处白中闪青(定窑的泪痕特征),与唐代中期邢窑细白瓷极为相似,器型风格明显受邢窑的影响。我收藏了一件底部刻有"官"字款的唐定窑细白瓷粉盒(如图)。此盒直径6.3厘米,高3.0厘米,盒里外满釉,圈足内刻有"官"字款,明显受到邢窑粉盒风格的影响。定窑"官"字款粉盒,在邢窑白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出现了刻画花工艺,开创了北方白瓷刻画花工艺的先河。
  在五代时期.定窑也生产出透影细白瓷菱花口盘(如图)。此盘胎质细密,胎体厚约0.2厘米,盘径为15厘米。盘里外及圈足,内均满釉,足端无釉。足内刻有"官"字款铭文。釉光细润明亮,白度与邢窑"类雪"细白瓷一致。迎光透视,可清楚地看到后面物体的影子。通过邢(如右图)、定两窑菱花口盘的比较可以看出,邢窑和定窑是一种接力关系。定窑产品从唐代晚期开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成为我国宋代"五大官窑"之-。


本文摘自《收藏》总123期

 

 

 

21世纪陶瓷网站导航 ◆◇网站主页◇◆

日用&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技术陶瓷】【陶瓷颜料&花纸】【陶瓷原料&机械】【国际精品】【妙论高韵】【旧闻轶事】【古瓷初探】【陶瓷史话】【民间奇葩】【瓷邮典藏】【陶俑瓷塑】【紫瓯堂】【中国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