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美文收藏- 妙论高韵-清代大件青花瓷器欣赏

KUAISUDAODU快速导读
 
· 再谈古瓷火石红
·
·
·
· 醴陵釉下五彩
· 异曲同工 同工异趣
· 韩国“汝窑” 高丽青瓷
·
· 宋代龙泉窑的鉴别
·
·
· 古代陶瓷灯具
· 三彩单峰驼与唐代中外交流
 
 
   
   
 
清代大件青花瓷器欣赏


  青花瓷器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产品,它用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白瓷坯胎上用毛笔把图像直接图画,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国画般效果,皴擦晕染,幽靓苍翠,尽显传统艺术魅力。青花瓷器造型丰富,其中大件器不易烧造,称为"三不易"。一是成型不易,二是素坯成型后干燥过程不易,三是烧制过程中装坯、满窑、烧成不易。但古代的瓷工们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用土与火来诠释内心世界对美的追求。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些精美的瓷器来体味其独特的美感吧。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贯耳(图1)。口径19厘米,底径23.5厘米,高52厘米。敞口,折肩,双贯耳,腹下收,圈足,足脊滚圆,底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釉面为青白色,胎白而坚细,青花发色深沉略有晕散。纹饰布满其身,达10层,由上而下依次为:海水纹、流苏纹、缠枝莲纹、流苏纹、缠枝莲纹、海水纹、灵芝纹、缠枝莲纹、海水纹、莲瓣纹。画工严谨而细腻,其中以缠枝莲纹为
主,寓意"为官清廉"。滔滔海水,翻卷的浪花在瓷艺人手下,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一起。流苏、灵芝、莲瓣寓意富贵吉祥的装饰图案,密不透风地绘于器物的细部,这些正是乾隆朝瓷器的典型体现,显露出华贵奢靡的时代风尚。
  清嘉庆青花釉里红锦底开光大缸(图2)。口径58厘米,底径42厘米,高53厘米。口沿一周方回纹,莲瓣形开光以灵芝纹相连,且内图案两两对应相同。一为博古图:中部绘三弯腿束腰花几,上置扁耳敞口花瓶,内插莲花一束,花朵采用釉里红技法,在青花的衬托下显得淡雅肃穆,周围绘狮子、书卷、如意、文房用具、宝剑、戟等寓意"博古通今,诗书传家"。其中的狮子纹,因狮与师同音,太师、少师为古代官名,故也反映出古人祈望官运亨通的愿望。二为高士闲游图:陂折的湖堤上两高士对坐高谈,堤上杂树数棵,或树叶疏朗,或只剩枝干。一间小屋掩于山间、树木之中。湖面只绘少许波纹,留有大片空白,宽广平湖显于两岸之间。远处山峰冗立,巨石重叠,树木挺立其上。落日采用釉里红技法,更好地表现出夕阳西下,残阳如血的景
致,有时树叶也用釉里红技法,使人有一种满山红叶迎秋风的感觉。整个画面恰当地描绘出了萧瑟清冷的高秋季节,显示出一种摆脱尘俗的幽雅意境。此缸体形硕大,画法工整,釉面薄,青花发色淡雅,胎质坚硬,不失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清嘉庆青花山水人物纹大瓶(图3)。口径3l厘米,底径30厘米,高83厘米。盘口,溜肩,下腹渐收。扁兽形耳,呈"S"形,上布满谷丁纹,双目凸出,鼻子上卷,一颗倒勾形巨齿龇于嘴外,神态凶猛,却乖巧地伏于瓶颈上。再观此瓶上所绘之图,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有两高士对言。有一书童挑担弓腰前行。有一高士紧随两扛木箱的童子,小路尽头一间茅舍掩于山中,舍中有一高士坐于桌前读书,勾勒出一幅高士访友的场景。画面上端,峰峦层层叠叠,云霞高升,真有"连峰去天不盈尺"之感。下端苍松翠柏,老枝垂绿、中部老树屈曲虬形,右旁杂树数株,下露屋面座座,藏处多于露处,使观音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幽居""云深""山势险峻"等等,是多少文人、士大夫理想的生活佳境,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笔和墨的配合提高到深层的精神层面上,使自然感受和内心世界的表现达到统一,反映某一阶层的心声和审美情趣。

  清同治青花缠枝牡丹纹花几(图4)。面径37厘米,底径35厘米,高88厘米。为放置花盆的花几。几面有落堂,束腰,撇足,胎粗且坚硬,釉薄,青花发色深沉。圆面中心为一镂空"钱"纹,周围环绕缠枝牡丹。束腰上绘折字纹,下绘灵芝纹,器身以缠枝牡丹纹为主,牡丹均采用淡描技法,且镂空"钱""结""如意"等纹饰。近足处绘连珠纹一周。寓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的纹饰遍布其身,一眼望去有密不透风的感觉,让久观的人有喘不过气的感受,那不正是清人追求繁缛富贵的时尚追求吗?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花盆(图5)。口径39.5厘米,底径21厘米,高35.5厘米。敞口,直腹,圈足。胎质较细,釉面稀薄。盆沿绘花纹一周。器身绘缠枝莲纹,采用浓、淡笔法,表现花、叶的阴阳面,使之在平面上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以莲纹作为装饰瓷器花纹,从南朝开始至清朝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中被奉为"佛门圣花"。此器绘法工整,用笔细腻,青花发色较为鲜亮,花盆是晚清以来遗存最多的一种器物,此件也算得上佳品。

  以上这些大件青花瓷器,反映出当时的制瓷水平,传统的民族艺术通过飞快旋转的陶车、艺人们的娴熟笔法、炙热的窑炉,鬼斧伸工般地展现出来,外在的表现形式沉淀了人们的理想、感情。当我们欣赏它时,常常会被土与火造化出来的器物所激动,引起无限的遐想。这也许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瓷器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本文摘自《收藏》总138期

 

 

21世纪陶瓷网站导航 ◆◇网站主页◇◆

日用&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技术陶瓷】【陶瓷颜料&花纸】【陶瓷原料&机械】【国际精品】【妙论高韵】【旧闻轶事】【古瓷初探】【陶瓷史话】【民间奇葩】【瓷邮典藏】【陶俑瓷塑】【紫瓯堂】【中国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