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南 第 一 缸 传 奇

The Legend of South China No.1 Vat

            长沙 廖文伟

    20世纪最后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长沙古玩和收藏界传出一条新闻,曾国潘家的 一口青花釉里红大缸在长沙路面,收藏它的是某县粮食局驻长沙办事处负责人,他花了18000元从民间工艺美术师刘志平手中购得。于是争相一睹大缸风采的人络绎不绝,省会凡有点名气的陶瓷鉴藏者几乎都在缸前抱了到,众口一词:好!不出两个月,远在天津的陶瓷鉴赏家、中国陶瓷学回会员王正章老先生得到了消息,他为此两下江南:武汉“长江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刘祁东寻到藏主家门前坐等几个小时;台湾“炎黄集藏社”召集人姚汝中老先生也闻讯赶到……。长沙收藏界小有名气的张新生在大缸前沉吟片刻,叹口气说:“湖南第一缸,与我是失之交臂。”王正章不解其意,摇头接其话曰:“不,江南第一缸,不是湖南。”此言一出,四座皆惊。不久,《湖南日报》以《江南第一缸》为题发了报道。

  “江南第一缸”或许带些溢美之誉,但此缸的确非同凡响到是公认的。它高48厘米,口径52厘米,缸腹周长163厘米,造型端庄大气。其青花釉里红纹饰分5层,近足处为青花釉里红变形蕉叶纹,口沿下为青花双回纹和朵梅纹,唇口上平面为青花釉里红朵梅纹,腹部主纹饰为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画,铺展开来,俨然一幅精美的水墨横披。从左往右,先画一敞开柴扉的山村人家,有一老一少刚从柴门中出来。拄杖老者在前,肩挑箱行囊的家童在后,显然是择日出门访友去的。再往右则是一倒背手的学子正在村头古树下向几位村民打探路径,一村民遥指小河对岸,学子家童挑了一头挂着七弦琴的行囊匆匆赶到。探路者身后花一条小河,有乌篷船由两人撑离河岸,一主人仆刚刚弃船登岸,沿一岔道赶路,主人拄杖,家童携琴。小河中有长岛,乌篷船撑离河岸时,岛的另一岸正有一老者踏上三孔石桥过河,桥下亦有一只乌篷船载牛横渡。彼岸有农社数间,有牧童牵牛闪过。岛的一端有水榭长廊,廊前垂柳依依。 

   此情此景,山水之乡的情趣已然很浓了,但艺人意犹味尽,又在撑船渡牛的彼岸画一老一少伫立待渡,而待渡者身后山冈立一老一少引颈远眺,显然是旅行疲乏了在那里小憩。别有一番情趣的是刚刚离家远行的主仆身后的山坡上,正有一对农家夫妇一前一后急步下山,女的背负幼儿,肩荷铁锄;男的背着一大捆柴薪,步履艰难,农家生活之辛劳,窥斑而见豹,画面也徒然生动了许多,可谓妙笔生花了。缸上山峦叠叠,水道弯弯,劲松啸风,怪石嶙峋。其中错落点染着几树红枫秋柿,将个秋声奏鸣得分外清朗亮越。画中人物21个,老老少少神态各异,或启程,或抵达,或探路,显然都是趁这“遍插茱萸”的季节出门探亲访友的。于是,一缸之上远山近水,既有升平之乐,又有自然之美,工笔写意描绘出一幅“金秋时节好访友”的图画。不是丹青妙手,何来这等造诣?没有十天半月,怎可画好全卷?若非官绅巨贾,哪来置办这种大缸的气魄?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明早期曾烧制过成功之作,而后因其难度大而渐废。清早期重又试烧,乾隆之后亦少有成功之作。曾国潘家的这口大缸胎骨细白坚致,面釉青白营润,制作工整周正。青花用珠明料,虽不够翠艳,但渲染细腻,浓淡相宜且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的效果;釉里红点缀其中,淡雅清艳。更兼艺人工笔写意双绝,精描细画,布景繁迭而不乱。这种瓷画完全依据康熙十八年所刊《芥子园画谱》设景,写意人物或老者独行,或主仆相随,或牧童村夫,点缀于山川溪岸和村道小桥之间。山石树木亦可在《芥子园画谱》前三集中找到范本,“个字点”、“鼠足点”、“胡椒点”写枝叶,斧披皲、披麻皲和象鼻坡画土石不分之山石,带有典型康熙乾青花纹饰风格。这种景面宏大的早清青花釉里红大缸恐已存世无多了。那么它是如何散落民间的呢?

   原来早在1944618日长沙被日本侵略军攻占以前,居住在开福区戥子桥一带的曾国潘兄弟后裔,即常常携带家藏古玩去城南路的叶顺发古玩店出卖。曾氏子孙中有人称七老爷、曾九老爷、曾十老爷、曾十一老爷的,惟曾七老爷来得最勤快。有一日,曾七老爷坐人力车携一口青花釉里红大缸来“叶顺发”出售,缸腹满画山水人物,风韵动人,一看便知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不巧老板叶仲昌外出,他的徒弟曹菊先一见此缸即眼睛一亮,惟恐曾七老爷会因师父不在而携缸另投他门。于是倒茶递烟,表示只要价钱合适,他可代师父做主,最终以10元大洋成交。叶仲昌回来一问,高兴得不得了,他说瓷缸精美大气,有“清三代”官窑遗风,一定是曾国荃攻破天京(现南京,原太平天国都城)之后,从南京城的皇家国戚家中搜寻回湘的珍瓷,连连夸赞曹菊先有胆识、善应变。不久,在湘潭任膏盐公司经理的长沙人沈求新来“叶顺发”寻觅金鱼缸,说是要送一位“父母官”。以200元大洋买下青花釉里红大缸,要店里派人帮他运回望城县黄金乡沈家大屋。新中国成立之初土改时,这口大缸出现在曾国潘家乡一位曾在外县做过县太爷的地主家里。有户农民原分得一张大犁,“农协”见他斗地主积极,将此缸“搭配”给了他。农民不懂艺术,但将青花釉里红大缸视作“胜利果实“,倒也十分的珍惜。“文革”大刮“破四旧”狂风时,农民之子担心父亲的“胜利果实”回有 灭顶之灾,便倒进两筐泥巴,偷偷将它沉进屋前的一口深塘。斗转星移,一晃便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缸从深塘打捞出来,不幸身上多了两条炸纹,料定是沉塘时被塘底硬物碰撞所致,所幸纹而不裂,也算万幸。这一时期,长沙有个叫刘志平的民间工艺美术师周游于乡镇为人画像,听说湘乡有人藏有曾国潘家的青花釉里红大缸,立即转道奔赴湘乡。刘志平不只是善画肖像,还酷爱古玩,见到青花釉里红大缸便舍不得离开,费尽口舌,最终以不足百元的价钱买下。旋即雇人用板车拖往县城,水运回长沙。刘志平喜获曾国潘家大缸的消息不胫而走,寻上门来看缸的陶瓷收藏爱好者不少,张新生是第一个提出以6000元之数请刘志平转让的。无奈刘志平爱缸至深,好说歹说不肯松口,大缸从此深藏不露。又是一个15年过去,1998年春天,某县粮食局驻长沙办事处负责人几度寻上门去,他的诚心感动了刘志平,刘想想自己已是花甲之年,也希望有个爱缸之人继续给它以呵护,于是忍痛割爱。这青花釉里红大缸新主人果然是个识宝爱宝之人,他将青花釉里红大缸运回家中,随即请人专制一个玻璃罩将缸保护起来,任何人不得随意触动。有道是“好花自有蝶飞来”,前来一睹大缸风采的长沙人、衡阳人、株州人络绎不绝,随后更有景德镇人闻讯而至,不久便是刘祁东、王正章、姚汝中等省外人士接踵而来

    青花釉里大缸的出现,引发了一个七旬老人的回忆,他便是当年叶顺发古玩店唯一的徒弟曹菊先。他1943年出师后被叶仲昌之兄叶迎川招为女婿,帮同师傅一道经营“叶顺发”,一直到1965年歇业。他从曾七老爷手中买下青花釉里红大缸时年方17岁,隐隐记得画的是满缸山水满缸人,尤其记得画中有牛。曾家大缸在长沙重又路面后,他去一看,犹如一石击水,记忆的涟漪久久地荡漾,50多年前接待曾七老爷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青花釉里红大缸在南京被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之前,一定是清王室哪位皇亲国戚在景德镇官窑定制的厅堂豪华摆设而后成为曾氏兄弟彪炳军功数十载。孰料日本人侵华时期,曾氏兄弟子孙不得不舍出大缸来换柴米油盐,而后被商人用作行贿抑或权钱交易之物,辗转落入伪县长之手。新中国建立之初,大缸回到人民手中,“文革”中却又不得不避之于水府以自保。今日重为珍爱它的人所藏,又逢太平盛世,其艺术价值终被认识,历史的故事终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责编   潇 然

                                                                    选自《收藏》 总1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