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俑 的 時 代 特 點——早 期
漢 俑 的 時 代 特 點——中 晚 期

西漢中晚期,從漢武帝劉徹登基(公元前141年)至更始帝劉玄被殺(公元25年),時間為166年。西漢武帝時期,是漢朝國勢最為強盛時期,漢武帝以其宏才大略,北擊匈奴,南抗百越,确立了漢朝邊疆之穩固,迎來經濟繁榮,一些高官貴戚,武將勛臣,在其死后修建規模龐大的陵墓,如武帝茂陵及其陪葬大臣衛青墓、霍去病墓等,极盡奢靡。由于目前尚未對這些陵墓進行系統發掘,所以尚未見大批陶俑出現。西漢晚期,隨著政局混亂,經濟衰退,陶俑制作失卻了經濟依靠,規模不大,數量較少。

西漢中晚期陶俑除建國前在西安、洛陽等地出土的外,建國后出土的陶俑有:山東濟南無影山樂舞、雜技、宴飲陶俑;河南濟源泗澗溝漢墓陶俑;河北邯鄲彭家寨陶俑;河南洛陽西漢墓彩繪陶俑。

西漢中晚期陶俑由于關中地區尚未發掘出帝王貴族陵墓,未見大量的陪葬兵馬俑坑,所以在數量上遠不及早期,但從傳世及解放前后出土的陶俑中,我們仍可發現其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第一市重心的東移。這一時期的陶俑,出土最多、制造水平最高的,是洛陽及其周圍地區(僅就現狀而言,關中地區此一時期的陶俑尚待發掘)。洛陽在西漢時期處于陪都位置,其繁榮程度僅次于西安而居于次席。悠久的文化傳統与政治、經濟的优越條件,使許多達官顯貴,趨之若騖。死后厚葬此地,自然促進陶俑制造業的興盛。洛陽及其周圍地區墓葬中陶俑的出土,正是這一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第二是陶俑題材的日趨廣泛。西漢早期的陶俑,除兵馬俑外,以女侍俑為常見,其他俑种較為罕見。進入中晚期,伴隨著喪葬習俗的變化,人們更注重將日常現實生活的場景,如實搬入地下。住宅由大門、倉庫、闕、正房、廚房、廁所、豬圈等組成。墓室結构,便是墓主人真正的住宅。漢代墓室平面基本上由東西耳室、東西側室、主室組成,東西耳室一為馬廄,一為倉房;東西側室則為置放罐、壺、盆、碗的餐室和放置歌舞樂俑以助興的客廳。后室則為墓主人棺床之室。它完全仿照世間現實生活而造,适應這一需要的各种俑,也就應運而生。在這些俑中,樂舞、雜技俑最常見,最引人注目。西漢中期以后,受西域諸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樂舞、百戲盛行于中原,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元封二年長安演出百戲時,300里外的鄉民都入京城觀看。這种狀況在達官顯貴那里更是有增無減,几乎宴宴都有歌舞、雜技相伴,以助酒興,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三是追求神韻的塑造。此期陶俑,從五官、身体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早期那樣寫實,符合人身解剖結构,但其卻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与刻划,如那些身穿長袖短衣、下著肥大喇叭形褲的雜技俑,動作、姿勢极其夸張,為突出鼓舞之步伐,塑造者可以隨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長度,使其超出人們慣常的想象,肥大的褲腿猶如長裙,被雙腿帶動,恰如生風。而為了表現雜技的惊險,又适當的縮短雙腿的長度,以增加其動作的穩定性。或許是為了适應樂舞、雜技俑特性,這一時期的俑,總給人以強烈的動感。以面部五官而言,已逐漸脫离兵馬俑面部神情嚴肅之束縛,表情開始生動活潑起來。

漢 俑 与 漢 代 社 會

兩漢是其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次強盛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擊敗項羽,稱雄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止,共420余年。 

漢代陶俑,是在其繁榮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是由秦始皇完成的。秦始皇以博大气魄,指揮秦國軍隊,擊敗東方六國,使秦帝國強盛于一時。但其好大喜功,不顧社會生產力低下這一現實,強迫大批民工去修阿房宮、驪山陵、万里長城,使人民失卻了必要的生存環境,群起而攻之,秦朝歷二世而亡。漢朝初年的社會,處于經濟瀕臨崩潰之時。皇帝出行,連4匹顏色相同的駕車之馬都找不到,大臣們只有乘坐牛車去上朝,米1石万錢,馬1匹百金。為扭轉這一局面,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發展社會經濟為其指導方針,重農抑末,削減富商大賈的經濟實力,減輕農民的租稅。漢高祖定租稅1/15,漢文帝提倡節儉,親耕藉田,提倡農耕,免天下農田租稅12年,漢景帝則將租稅減至1/30,從而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結果,使得“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万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綱疏而民富,役財嬌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史記•卷三十•平准書》)兩漢時期出土陶俑較為集中的地區,陝西咸陽和西安、江蘇徐州、河南洛陽、四川諸地,皆為經濟發展的富庶地區,沒有強大的經濟后盾,如此大規模的陶俑制作,是不可想象的。

漢代社會風气,是促成漢俑藝術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

兩漢時期的俑,是在秦俑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秦俑是高度君主集權專制統治下的產物,統一、單純、威嚴是其主要特征。漢俑同秦俑相比,气魄不足,但在題材多樣、類型眾多,反映社會風貌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主要原因,是漢代社會風气所致。藝術是時代風貌的折射,漢初經過文帝、景帝的勵精圖治,至武帝時已成為當時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漢武帝南平百越,北逐匈奴,西伐大宛,東討鮮卑,男儿以立功邊陲為時尚,表現出漢民族強大、自信之心。經濟的發達,一方面生時窮奢极欲,縱情享樂;另一方面死時厚藏。《漢書•成帝紀》:“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廣第宅,治園池,多蓄奴婢,被服騎轂,設鐘鼓,備女樂。”外戚王鳳及其家族“爭為奢侈,賂遺珍寶,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數十人,童奴以千百數,羅鐘磬,舞鄭女,作倡优,狗馬馳逐”(《漢書•元后傳》)。

他們以厚藏為德,薄終為鄙,有的甚至傾家蕩產,為了“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這一目的,漢朝統治者們不惜將全國收入的1/3,用于陵墓建設,其厚藏風气盛行,可見一斑。漢俑正是在此基礎上出現的。

漢代 綠釉人物燭台

東漢 彩釉陶擊鼓說唱俑
漢代 灰陶女俑
漢代 陶龍
東漢 哺嬰俑
東漢 彩繪陶廚俑
東漢 灰陶說唱俑

陶 俑 与 隋 唐 社 會

五 代 十 國 時 期 的 陶 俑

返回

pt>